


2月18日,赛艇国家队在千岛湖训练基地展开了一场“中英赛艇精英计划”的选拔。八十多个没有赛艇项目基础、甚至是没有下过水的大高个们聚集在千岛湖进行了各种测试,被选拔出的10男10女将被送去英国训练,甚至有机会参加奥运会。这就因缺思厅了,零基础的人在陆上划拉两下桨亦可赛艇了?!
本次项目经理、世锦赛男子轻量级四人艇冠军、现国家青年赛艇队教练黄钟鸣透露了选拔的目的:广招人才,扩大选材面。
然而几乎是同时,教育部在2月15日印发了《关于公布2019年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技术调整结果的通知》,要求赛艇等生源不足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项目的高校逐步停止招生。“可向足球等国家重点发展项目、校园普及性较强和增强体质效果较好的项目进行调整,2022年前要全部停止招生或调整到位。”——Excuse me??
这两者几乎成了悖论——一边遏制赛艇项目青训人才的培养,一边扩大选材面挖掘更多精英。没有青少年人才的输送,何来精英?
赛艇运动员要求选手身高臂长,然而国人对这个项目不太了解,一般家长认为孩子身材长得高大、体质身材较好就都贡献给了篮球、排球等项目,所以造成了国内适合赛艇项目的人才严重缺失。从18日的选拔中就可以得知,大部分选手还是来自于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运动员,只有少部分来自没有接触过赛艇的社会资源。——看来这波宣传还是不到位。
英国依靠跨界选材曾经培养出一位赛艇奥运冠军海伦·格洛弗,可是由于两国不同的文化基础,它在中国的可能性基本为零。现代赛艇发源于泰晤士河,它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如同端午节要赛龙舟一般。然而中国赛艇项目基本没有商业价值,失去了金钱的推动力,哪怕是个世界冠军都要去商店打工。没有职业化的推动,就没有淘金的机会。哪位运动员会把没有钱赚的项目作为自己的职业呢?“想得美。”
在这样的窘境下,教育局出台的通知无异于雪上加霜。诸如北大、清华等有着光荣历史的赛艇队运营也举步维艰。当初号称要持续百年的北大清华赛艇对抗赛,在自1999年连续举办10届后走到了无赛可比、即将夭折的尴尬境地。由于缺少合适的训练场地,而外训又对学生的学业有一定影响,北大清华等等招收赛艇高水平特长生的名校都停止了招生。如今教育部正式出台通知,要么把人才输送到足球篮球等大众项目,要么停止招生。这对足篮培养体系有益的同时,也对赛艇等项目造成了毁灭性打击。
按照经验,一般条件比较好的零基础队员需要5至6年才能上升到较高的水平。时间成了摆在中国赛艇面前的最大难题。东京奥运近在咫尺,对于新人而言,更多希望只能寄托在下下届奥运会。一个条件较好的赛艇人才培养周期都这么长,更何况离开了青少年人才输送的“瞎抓”呢?
中国赛艇协会副主席许久亮希望通过“中英赛艇精英计划”的启动,能让社会上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及篮球、排球等运动人才投身于赛艇项目。的确,只有全面敞开选材路,中国赛艇才能有更好的未来。诚然需要考虑到中国足球等人才的匮乏,但赛艇等边缘项目也需要得到奥运会正式项目应有的重视。